邓贵平:
九寨沟前世今生和震后恢复提升
这周LAFriday清华大学景观系联合清华大学学生风景园林学会,邀请到的嘉宾是来自九寨沟管理局的邓贵平博士。首先,邓博士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九寨沟地震对景区造成的影响,接着分析了九寨沟自然景观的地质演化过程及其形成机理,最后探讨了九寨沟震后恢复提升面临的挑战与相应对策。
【地震特征及影响】
1630年以来,距离九寨沟100公里范围内发生9次6级以上地震。与他们不同的是,此次地震发生在九寨沟景区内,其震级为7.0级,最大烈度达到9度,震源深度20公里,属于走滑型地震。
这次地震对九寨沟基础设施和游客服务设施造成重大破坏,镜海道路垮塌导致挖掘机等机械截止目前都无法到达垮塌较为厉害的老虎嘴等地。此次地震造成诺日朗瀑布左侧坝体垮塌,出现泄流,以及火花海溃堤。火花海的湖水经双龙海向下游倾泻,下游的芦苇海湿地缓冲了约30分钟才避免了沟口游客中心等建筑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另外,九寨沟森林生态系统等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地震发生后不久,九寨沟就公告闭园。九寨沟一闭园,不仅对临近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黄龙、四姑娘山造成重大影响,也对距离较远的峨眉山、都江堰等知名景点造成较大影响,甚至毗邻四川的甘肃、青海的旅游业也受到影响。
【九寨沟成景理及演进过程】
九寨沟以高山岩溶水景为特色,有翠湖、叠瀑、彩林、雪山、蓝冰等独特景观。九寨沟自然景观的地质演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被动陆源阶段(2.08亿年前):九寨沟是一片浅海,大量古生物在此繁衍生息,日复一日的生物作用使钙质在此经年累月地聚积。钙以碳酸盐岩的形式沉积在海底,亿万年后其总厚度高达4000米,成为九寨沟成景的物质基础。
2、褶皱造山、推覆造山和陆内断块造山阶段(2.08亿年-332万年前):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等构造运动长期对碳酸盐成景地层作用,使九寨沟所在区域结束海侵历史,由海洋上升为陆地,景区内外形成大量褶皱和断裂。在强烈的岩溶作用下,九寨沟形成了广阔的准平原地貌,海拔近3000米。
3、第四纪冰川作用(332万年-1万年前):九寨沟一共经历三次冰川作用,其中第二次冰期最为猛烈,平坦高原被侵蚀出U型谷,形成日则沟、则查洼沟等重要沟谷。在冰川、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内外力作用叠加下堰塞河道后蓄水成湖或跌水成瀑,如则查洼沟的长海、下季节海和日则沟的五花海、天鹅海,以及诺日朗瀑布和树正瀑布。
4、冰后期景观塑造阶段(1万年后):岩溶、流水和生物作用等相互叠加,精雕细琢,不断美化先期形成的湖泊瀑布。九寨沟自然景观源于冰川、地震等地球物理活动及生物的相互作用,是地质构造、岩溶、冰川等多种地质活动作用的产物 。它的形成、演化呈多向发展,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这次地震实质上是对九寨沟自然景观的再塑造。当然,九寨沟自然景观也有其脆弱性,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九寨沟开发与保护】
九寨沟在全国率先提出和建设“数字景区”和“智慧景区”,重视科学研究和现代技术的应用以及对外合作,始终坚持保护型发展模式,在地震前年接待游客已突破500万人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的最佳实践地之一,也是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最佳案例地之一。景区的开发和保护经历了六个阶段:
1、半农半牧期。1966年以前,九寨沟居民主要通过耕种、放牧、打猎、挖药等维持生计;
2、林勘采伐期。1966年,九寨沟内建设了124和126两个林场,每年以10万m3的速度进行采伐。在采伐和林勘调查期间,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观被有识之士发现;
3、单纯保护期。在众多专家和知名人士的呼吁和积极推动下,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在1978年12月15日建立,“124”和“126”两个林场于1979年迁出九寨沟。
4、旅游探索期。1982年,九寨沟被划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并正式对外开放;
5、旅游发展期。1992年,九寨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97年被纳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随着两项世界桂冠的获得和九寨沟东西环线公路的建成,旅游业发展迅速,逐步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6、旅游成熟期。1999年,开通绿色旅游环保观光车。2001年,实施“沟内游沟外住”政策,逐步走上保景富民之路。2005年,九黄机场建成运营。随着“数字景区”和“智慧景区”的提出和建设,九寨沟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以及管理服务能力提高,逐步推动旅游事业发展走向成熟。
【震后九寨恢复与提升】
九寨沟的震后恢复提升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1、未来两到三年甚至更久,仍会发生多次余震;
2、未来雨季形势严峻,降雨可能导致地质灾害频发;
3、受损景观恢复难度大,在国际上没有经验可循;
4、九寨沟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规定和管理条例等对恢复建设进行严格限制;
5、分区开园与总体恢复提升需要协调和整体统筹;
6、九寨沟冬季冷凉干燥,缩短了有效施工期。
【九寨沟震后恢复提升主要对策】
1、做好地震影响专项评估。采用样地、样带调查,结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评估九寨沟生态环境受损程度、受损范围和不同受损程度的空间分布格局。
2、做好重建规划编制。重建规划应体现国际性、前瞻性、突破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保护、服务技能等应努力达到国际标准;融入国家公园先进理念,加快智慧景区建设,维护好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和完整性;新开辟景区应急避险通道。
3、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科学监测,及时治理。在村寨、重要景点附近规划建设应急避险场所。加强应急演练,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4、做好产业优化升级。沟内加强文旅融合,开发体验性、科考和自然教育项目,开辟新的地震遗迹景点,游客体验实现多维度。沟外加强漳扎特色小镇建设和九寨沟县全域旅游发展。
5、做好生态修复。遵循“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逐步修复受损的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环境,以及珍稀动物栖息地。按照《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有关要求科学开展火花海、诺日朗瀑布、熊猫海等景观保护性生态修复。
6、做好设施重建提升。瞄准世界旅游目的地标准,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推进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和管理设施恢复提升。新建指挥中心、科研中心、游客中心、自然博物馆、民族文化博物馆,成为九寨沟地标性建筑,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引领。
7、加强科学研究。开展本底调查,建立气象、水文、水质、生态、珍稀动植物等综合监测系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完成主景区1:5000地质填图,弄清楚九寨沟地质构造情况,研究九寨沟的水循环系统、水体景观的稳定性、九寨沟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重要问题。
8、做好市场营销。编制灾后旅游市场营销方案,策划宣传活动,加强宣传引导和品牌重塑。整合九环线区域旅游资源,丰富大九寨精品旅游线路供给,整体提升旅游产业。
【人与自然的反思】
邓贵平博士列举了黄石国家公园和约塞米蒂国家公园面对自然灾害的修复措施,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未来发展中,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Tips:九寨沟旅游游玩建议
拼车游:如果想要出行人少,随走随停拍照,想旅程更自由的话可以选择拼车或包车游,根据喜欢景点来安排行程路线,我们有越野车、商务车等小车出行,川藏旅游老司机驾车安全。
跟团游:如果想去九寨沟把沿途景点一起游玩的话,那可以在成都跟个当地团游玩,因为九寨沟、黄龙、达古冰川等景点之间离得远,来回的交通不是很方便,跟个当地团更加省事省心,不用操心住宿和交通的问题,景点也不用自己预约,真的很方便,而且比自由行也省钱的!
↓↓添加九寨沟旅游微信:1930397818↓↓请备注:“九寨沟”